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专家评委们的表演
第一位出场的是:贾作光。
86岁,满族,1923年4月生于沈阳。中共党员。自幼喜爱舞蹈。1947年参加内蒙古文工团,学习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民族舞。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前苏联专家执教的舞蹈编导班。数十年来创作了《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牧民见到毛主席》、《鄂尔多斯舞》、《鹰舞》等大量作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民间舞的保留节目。《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等许多作品,分别在国际、国内各种舞蹈比赛中获大奖。出访过前苏联、美国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担任国际舞蹈比赛评委。出版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2000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贾作光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和“献给人民舞蹈家贾作光舞蹈晚会”。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文化部艺术局专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中国舞蹈学院副院长,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等。
第二位出场的是:白淑湘 。
中国著名女芭蕾演员,现代舞蹈教育家。祖籍辽宁新滨,汉族,193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耒阳。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白淑湘身体条件不算好,但她勤学苦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了高难度的芭蕾技巧和特有的韵律,仅以4年的学历,就成功地扮演了《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受到舞蹈界和观众的欢迎。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在《海侠》、《吉赛尔》、《巴黎圣母院》、《巴赫奇萨拉依泪泉》和《希尔薇娅》等10多部古典芭蕾剧目中,她都曾担任过主要角色。她的表演感情真挚、动作准确规范,风格明快。1980年在菲律宾国际芭蕾舞节上,她与其他中国演员合作,共同获得集体表演一等奖;同年,被特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天鹅之死》,获优秀表演奖:1981年在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观摩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她还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过全国群英会。白淑湘还曾赴朝鲜、缅甸、美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访问演出。
白淑湘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
第三位出场的是:迪丽娜尔·阿布都拉和冯双白。
迪丽娜尔·阿布都拉:女,维吾尔族,1966年4月出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舞蹈代表作有《盘子舞》、《阿图什》、《摘葡萄》、《新疆姑娘》、《冰山之火》、《心愿》、《达坂城的姑娘》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一等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最高表演奖”,香港回归大型晚会“金奖”,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
积极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有时带病坚持下乡演出。为中国文联“朝霞工程”捐款6000元,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孤寡老人捐款。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称号,被全国青联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冯双白,男,1954年2月出生,文学博士、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大型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舞蹈学院《艺术概论》课教师、《舞蹈艺术》副主编等。先后创作了《咕哩美》、《妈勒访天边》、《水浒》、《玉鸟》、《风中少林》、《花木兰》、《舞台姐妹》多部舞剧,作为策划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的开播,并多次担任“CCTV电视舞蹈大赛” 综合素质评委。写作并出版了多部舞蹈学术著作,其中《新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怎样欣赏舞蹈》等以及与人合作的《中国舞剧史纲》、《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等,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曾经出访联邦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和香港、澳门地区,参加国际舞蹈学术活动并发表论文和嘉宾专题报告,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1954年,冯双白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0年他进入全国第一届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学习,由于受到朱光潜先生“不通一艺莫论艺”的影响,于1982年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史论系,深入探讨研究这一课题。1985年获硕士学位,继而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
长期以来,冯双白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工作。他撰写的《先秦乐舞思想述略》、《白居易诗文中的乐舞观初探》、《略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向民间舞蹈学习的三次高潮》、《中国舞蹈与观众》、《平民的欢乐——从北京地区民俗舞蹈的发展看舞蹈在现今社会中的价值》等学术论文,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并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发表。
冯双白高度重视基础史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科学地将舞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走个性化的舞蹈研究道路。他在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华艺术通史》中,担任《五代宋辽金夏舞蹈史》和《清代舞蹈史》的撰稿人,在《中国艺术史》中担任《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的作者,并在全国重点图书《中华文明史》中担任有关先秦乐舞思想章节的写作工作。他主持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舞蹈资料丛书》的编撰工作,担任主编之一及撰稿人,填补了国内舞蹈基础研究资料的空白。目前,他独立或合作出版的学术专著12部,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科研电视片4部,民俗电视纪录片13部,编创大型舞剧及舞蹈诗7部,为中央电视台、国家教委、宁波市政府等单位创作大型综艺晚会15部。
冯双白还长期研究并追踪当代舞蹈创作的思潮及走向,针对中外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他撰写了大量的舞蹈评论文章。在史论研究中,他高度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多次在春节期间深入北京地区的农村考察民间艺术活动,并相继考察、研究了新疆维吾尔族、海南黎族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特色。自1998年以来,他长期深入青藏高原地区,考察藏族、土族、撒拉族的民俗舞蹈和风情,并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作了深入的学术研究。
在舞蹈研究工作中,冯双白意识到,目前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急需理论性指导,但舞蹈界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为此,他积极参与舞蹈艺术实践活动,担任了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托起明天的太阳》舞蹈晚会,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中国文艺》“舞坛流韵”专栏节目,2000年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舞蹈大赛等的编剧、总策划、总撰稿,获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奖励。
多年来,冯双白积极参与舞蹈界重要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许多省区进行舞蹈讲学。在全国各类舞蹈大赛中担任评委,为中国舞蹈事业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中国舞蹈的普及和电视艺术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四位出场的是:周洁
周洁,上海歌剧舞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当代舞蹈界杰出代表 ,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得电影“百花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学士奖”、1990年第8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及“飞天奖” 。历届 CCTV全国电视舞蹈家大赛评委 ,90年代初,曾演《联林珍奇》的女一号素娥,收到观众好评。1997年 创办的“美国周洁国际舞蹈学校”现为北美地区最杰出的华人舞蹈学校 。休斯顿市长李布朗颁布市长令 11月20日为周杰、徐利舞蹈学校日
,现已在国内创办了“上海周洁国际舞蹈学校”
电影〈杨贵妃〉公映后,观众们不仅惊叹影片宏大的场面和新颖的构思,而且也为“杨贵妃”的精湛演技所折服,杨贵妃的扮演者周洁是怎样成为这一角色的呢?周洁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影视舞台。她在〈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中塑造的丽妃形象曾引起观众的极大怜悯和同情。她在〈奇迹的再见〉、〈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敦煌夜谈〉、〈仇海香魂〉、〈杨贵妃外传〉、〈宝莲灯〉等影片中的表演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排行榜
张继钢,1958年生,山西人。十二岁开始从事舞蹈艺术,在山西省歌剧院曾任演员、主要演员、舞蹈编导、省歌剧院曾任演员、主要演员、舞蹈编导、舞蹈队队长等职。1990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后留校任教,任中国民间舞蹈系二级编导。1992年调入总政歌舞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团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2008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国家一级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
9月30日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将在央视播出。这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作品。
9月26日,《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复兴之路》到今天已经在人民大会堂公演了8场,我还是期待它与全国观众见面的时刻。因为这不仅是3200名演员的亮相,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亮相。”
中国青年报:你说《复兴之路》不能重复过去和别人,那你是怎么创新的?
张继钢:对,我做过的,也包括我所见过的别人的艺术表现方法,都不能重复。祖国母亲过60大寿,我们一定要呈现一部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崭新的艺术作品。
《复兴之路》讲述了1840年到2009年169年的历史,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比如《海峡愿景》一幕,诗歌由台湾老人庄奴和大陆老人乔羽合作而成。表现大海,通常是拿一块蓝色的布在舞台上呼扇呼扇的,这次是180个女孩躺在舞台上,用双手和双腿整齐而有韵律地舞出海浪的起伏,很唯美。
中国青年报:《东方红》已成经典,你觉得《复兴之路》也会永流传吗?
张继钢:这要留给时间检验,留给大众评价。经典的艺术作品属于全世界。我每次听《欢乐颂》都感到生命释放的快乐,每次唱《致新大陆》都会想到我的家乡晋中平原。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复兴之路》开篇《我的家园》创作歌词时,我就主张不说大话空话,要10年、20年、100年都能唱,不但中国人爱唱,要外国人也爱唱,就像歌唱他们自己的家园一样。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复兴之路》是一篇盛世华章,你怎么把握时代感和公众情绪的?
张继钢:看完《复兴之路》的人,都会有一种最质朴的感受,就是做一个中国人真自豪,真骄傲。你说到时代感,1991年我大学毕业留在北京舞蹈学院,给我安了一个电话分机,我就激动啊,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电话抽了足有一小时的烟,你看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了。而且今天,全世界都必须倾听中国的声音。
去年汶川地震时,我只要一看报纸、图片就流泪,周围人也是如此。《复兴之路》表现汶川地震,我们用了歌舞《呼唤》,舞台上人很多,但音乐很宁静,这是两个极端。呼唤,不光是废墟上的人对废墟里的人,废墟里的人也在呼唤着地上的人,这是人性的联系。
中国青年报:奥运会、残奥会的经历对这次创作帮助大不大,你会不会把“感动世界”的考量继续融入《复兴之路》?
张继钢:这是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奥运会、残奥会属于广场艺术,重点是为国争光;《复兴之路》是广场艺术和舞台艺术相结合,是为祖国歌唱。
国际感我早就有。十几年前,我在欧洲看过很多音乐剧演出。我的舞剧《一把酸枣》在国内外演出超过800场了。我也创编杂技,中国目前有9个金小丑奖(世界杂技界最高奖项———编者注),我的作品占1/3。
中国青年报:《复兴之路》会国际巡演吗?你估计外国观众和我们的观后感会有不同吗?
张继钢:会发行一些电影拷贝。《复兴之路》的创作理念和演出模式,在全世界都是崭新的,观后感大家会差不多,角度可能不同:有人会看到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人会看到艺术品格和品位,有人会看到情感和精神,有人也许会琢磨当代中国的美学。
中国青年报:《复兴之路》会留给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什么记忆呢?
张继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珍惜改革开放,珍惜今天。这是我最想说的。
最早我设想的是“三歌两赋”,“三歌”是《我的家园》、《致祖国》,还有《纪念碑》。《纪念碑》的词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2005年去俄罗斯,在红场,我看见一个小孩买了一支鲜花,跑去献给一个满身军功章的老人,老人接过花时小孩咧开嘴笑得特别开心。我还看见一对新婚夫妇抱着一大束鲜花献给了英雄墓。当时,我那叫一个感慨,从这些普通俄罗斯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我看出一个大国的风范,他们崇尚英雄,不忘历史,令人尊敬。所以我极其强烈地要创作《纪念碑》,就用美声合唱,像超大型歌剧一样,我要唤起我们民族平时深藏不露的英雄主义情感。
中国青年报:10年前,你会想到导演奥运会、《复兴之路》吗?
张继钢:会!1994年,我就是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1986年,我的舞蹈作品《元宵夜》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在上演。俄罗斯是舞蹈艺术大国,有几次,我国领导人出访俄罗斯,就带舞蹈《千手观音》和杂技《肩上芭蕾》,都是我的作品。能为中国创作出具有当代标志性的作品,是我最大的愿望。
中国青年报:那你怎么看今天的张继钢?
张继钢:作为艺术家,这四五年里,我一直得到国家的信赖,被委以重任,我感恩。能把艺术创作实践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我感到很荣耀,同时压力也很大,总觉得背负着什么,就像我曾写的文章《把责任抗在肩上,把荣耀献给祖国》。
到了今天,我觉得我还能进步。因为我懂得倾听别人,也能够倾诉自己;我懂得团结,也懂得带领。我最大的优点是能学习,所以我还能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中国青年报:听说你的女儿也是学舞蹈的?
张继钢:她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后去了加拿大约克大学留学,在那边呆了6年,今年刚回北京。去年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她在多伦多,当时要和同学一起去渥太华保护圣火,打电话回来问我:“你同意吗?”我说:“你就应该如此!”后来,她发回现场照片,一片红旗的海洋。
中国青年报:我们报纸有个专栏“中国青年看世界”,可以请你女儿聊聊加拿大的生活。
张继钢:她现在在国家大剧院上班。前几天,各个大使馆的夫人们去参加那里的活动,她出任翻译。我和她妈妈给她出谋划策,穿什么衣服,带什么项链,她回来说“很成功”。家庭就是这样,既要互相支持,也不要忽略家庭成员的独立性,我就这么当“80后”的爸爸。
陈维亚
陈维亚: 安徽淮北人。中国当代著名编导家。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 副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之一。全国”百名优秀文艺家” 之一。04中国”十大艺术英才” 之一。北京市”德艺双馨”称号获得者。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学者奖金获得者。是我国目前执导大型开幕式文艺活动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总导演。
陈维亚在幼儿园时就被舞蹈、戏剧艺术所吸引,小学时终于参加了宣传队,学得了一个“十字步”的舞蹈动作。1969年,就在他热衷舞蹈时候,12岁的陈维亚成了特殊的“下乡少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泗洪县管镇公社。在省城南京的那些艺术条件已不复存在,少年陈维亚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在这当口,他又被舞蹈震撼。在村头学校土操场上,他看到了最初拍摄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黑白影片,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电影结束人散后,他独自在操场上郑重地思索人生、前途,如同瞬间长大。今天,陈维亚回忆往事,发出了没有那个突然冒出的渴望又烦恼的夜晚,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不会有我对舞剧特殊钟情……
1971年2月,陈维亚懵懵懂懂考进安徽省淮北市文工团,诚惶诚恐地被推上舞台,茫然的面对着台下的观众席,不知所措地开始了艺术生涯的跋涉……1984年,陈维亚和同事们自编自演的处女作男子群舞《矿工与阳光》问世,在华东六省市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他也被北京舞蹈学院的“伯乐”教授发现举荐,在他所在的文工团领导支持下,开始了超负荷的考前冲刺。各种考试课程要点、英语单词卡片,充斥在脑海眼前,贴满宿舍墙壁。经过数月苦读苦攻的洗礼,陈维亚如愿以偿考进了中国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陈维亚一直留校任教,直到2001年才调入东方歌舞团,现任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副团长,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等职。
此后他曾先后担任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HELLO—21》总导演、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天地浪漫曲》总导演、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时代交响》总导演、第四届(澳门)东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澳门交响诗》总导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锦绣中华》总导演、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凤鸣塞上》总导演、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潮涌萧湘》总导演、连续出任2004、2005、2006三届东盟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风情东南亚》总导演、连续出任文化部1997、1998、1999、2004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总导演、第12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新世纪 你好》任总导演、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东方霓裳》任总导演、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中州飞翔》任总导演、黑龙江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天鹅起飞的家乡》任总导演、第四届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人间天堂》总导演。
祝建国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祖国颂》总导演、庆祝建国5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总导演、2004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小平,你好!》总导演、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百花赞》总导演、庆祝澳门回归大型音乐会《江山赋》总导演、中国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秘境之旅》总导演、东方歌舞团大型环球歌舞晚会《蔚蓝色的浪漫》总导演、大型时尚歌舞诗乐《大唐华章》总导演、歌剧《悲怆的黎明》总导演。
与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合作,为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编排著名歌剧《图兰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及北京紫禁城太庙上演,轰动世界。并又多次受邀为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美国巴尔迪摩等歌剧院以及在韩国汉城世界杯足球场、法国巴黎法兰西体育场、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执导这部歌剧。
先后创作舞剧《大梦敦煌》、《情天恨海圆明园》、《绿地》、《神曲》、《秦始皇》、《大话西游》、《江山美人》等十余部。舞蹈《木兰归》、《秦俑魂》、《挂帅》、《哪吒闹海》、《飞天》、等一百五十余个。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文化部“文华奖”文华编导奖、文华新剧目奖、“荷花杯”舞剧比赛“银荷花”创作奖、优秀编导奖、连续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大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 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佳电视舞蹈作品奖等各种奖项五十余个。并以中国当代舞蹈家身份入选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 闭幕式非常成功,给奥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潘志涛
潘志涛:潘志涛 男,1944年4月生,上海人。教授。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委员。1985年创办“桃李杯”舞蹈比赛,其后,3年举行一届,成为舞蹈界最体现人才培养、创作动向的赛事。1987年北京舞院创建中国民间舞系,他担任首届系主任,至1996年11年中,参加创意并组织了《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参加亚运会闭幕式文艺表演、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爱我中华》大型舞蹈演出的创作及监制工作。1995年担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不几年使该校成为省文明校园、省部级重点中专。1997年7月承办了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广东舞校的成绩优秀。曾先后出访美国、韩国、朝鲜,进行学术演出活动,与香港、台湾等海外舞蹈界中广泛交往。传略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