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还晕乎乎的,昨晚演出结束都已经10点了,可惜,最后一个压轴的把我的兴奋点挑起来了,和33亢奋的在地铁中通过手机,唾沫横飞,眼冒桃花的通话过程中,我坐过站了。。。好像是这辈子记事儿以来第一次坐过站,太丢人了~~可怜了我家老公,大雪天的等我。
演出开始前,ABT的艺术总监McKenzie发表致辞,介绍当天演出的4个舞蹈大概的内容和创作意图。在中文和英文的潜意识中,我努力转换着。但是一个字眼像个烙印一样定在我脑海中——在介绍最后一个节目时他说,这支舞蹈表现了年轻一代(80后之类的)“Can Do” 的想法和胆量。或许是他的重音,或许是想知道美国同辈们会大胆到什么程度,我直到看到这个舞蹈,才明白这个字眼已经在我心里了。
因为ABT首次来京,国家大剧院长长的的走廊两边都是ABT首席的海报,可惜没有中央舞台里的两个熟脸,那个电影是ABT与我距离最近的接触,成为了我时不时都可以拿出光盘进入他们舞台的通道。所以当面对一个个不熟悉的明星时,我恍惚间忘记了这是ABT。。。这感觉和看英皇、埃夫曼又不一样,想知道POB如果来了,我还会恍惚么?
四个节目,两个中场休息。《七首奏鸣曲》、《三分之一》、《舞海掠影》和《凡事不可一蹴而就》。《七》和《舞》把钢琴摆在了舞台上,一个六人舞,一个双人舞。在琴者与舞者的对话间,我再度忘记了这是ABT,干净,安静,古典的感觉像我想象中的英国和法国芭蕾。美国的那种豪迈,奔放和自由呢?(不得不说,我看得ABT是中央舞台里那种冲破固守束缚和热血沸腾般的现代芭蕾,还有就是海盗,也许看多了光盘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希望我不要被限制在自己的框框中。)
《舞》是我第二喜欢的节目。第一呢,放到后面再表。演员Veronika Part 和Marcelo Gomes,钢琴David Lamarche。紫色的双人舞,今天看了介绍才知道这个是为玛卡洛娃和巴茹什尼科夫1976年参加义演活动量身打造的。怪不得有了沉淀的韵味。两个情侣之间的诙谐与温馨,甚至交流到琴师那里,让三个人饱满的占据了舞台的空间。
《七》中间有个亚洲的舞者,韩国的徐熙,其实很偏心的希望能有个中国的舞者。因为是亚洲的,所以望远镜就多对准了她。节目时间挺长,看到后来就看脚背了。真是漂亮啊!还有阿达久,啧啧啧。。。我旁边坐了一个舞蹈学院学民族民间舞的女孩子,她形容的芭蕾:太板太死,不够冲动,身体里的能量和热情不能像民间舞那样的发泄;但是,芭蕾舞女孩扳腿,脑门靠着小腿肚甚至膝盖,她自己脑袋顶上就只剩下一只脚了。当然脚背是我们达成的共识,我说这是视觉的差距,因为芭蕾强调直立的线条,但是她坚定的确定是身材的问题。。。。。。
《三》给我的印象只剩下男生、西裤和白色的Gillian Murphy。好歹有个美国本土的首席了。我总觉得如果不是摇滚范儿的,男生穿西裤跳芭蕾会看不到我心里,所以不多说这个了。喜欢的只剩下Murphy跳的那段。
在经历了一个中场15分钟和一个《七》与《三》之间短短的幕落,在《舞》的温暖氛围中,我迎来了第二个中场15分钟。周围的抱怨和牢骚不少,出去透风的更多,但是这个中场的后几分钟绝对值得坐在位子上等待,而不是出去伸胳膊伸腿。
当钟声敲响后,任何人都已经把它当作耳边风(因为知道这个只是提醒,距离开幕还有段时间),突然,大幕开了。舞台上的男男女女随意的站着,闲聊,压腿的压腿,俯卧撑的俯卧撑,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脑子里百转千回的想——哎呀,这个拉幕的犯错啦。。。演员们不愧是演员啊,心理素质真好,没准备好,幕就开了都这么镇静。。。
说实话,这份震惊也来自舞台背后的延伸,确实漂亮,感觉第一次看到整个大剧院的舞台,这个时候坐在3楼(其实是4楼)看脑瓜顶的遗憾就彻底感受到了,因为内伸的舞台被上面挡住了,看不全啊。。。当我反应过来这个“失误“是舞蹈的一部分,是它的开始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举起手机,咔咔的照(没办法,真的是心潮澎湃,不得不留影啊)。
当整个剧场黑灯的时候,舞台的中心地板成为整个节目的主要灯光来源,现代感终于出来了。女生黑色的小裙围着男生黑色的马甲,谁说男人不穿不系扣的风衣就不能有飞起来的感觉?当女生一排排用足尖走路前进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中央舞台,哈哈,这个电影已经进我血液了。。。
但是,赢得掌声口哨声和赞叹的是演出册上的那个照片。这个节目没法用望远镜看,因为要的就是整体。当初看节目册的时候,就赞叹了那张照片照的不错,可惜定格不是这个动作的本意,动与静瞬间的转换,才是芭蕾的美啊。冲入舞台的大跳,定,再一跃,定,线条出来了,瞬间出来了。会常喜欢那个男生帅哥,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个。
灯光打得很漂亮,能让你看出人与影列队成排共舞的场面。看到这儿,我开心了,好像终于的终于发现并拥有了自己心仪的那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