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时空中的艺术追寻
——舞蹈诗剧《坊巷春秋》观后
由于平编剧、万素任总导演、福州市歌舞剧院表演的大型舞蹈诗剧《坊巷春秋》,于2009年11月18日藉福建第四届艺术节之机在福州与观众见面。这让福建这个曾先后成功推出过舞剧《丝海箫音》、《惠安女》的省份,有了荣誉的延续。
所谓“坊巷”,是指福州的一个名闻遐迩的街区,名为“三坊七巷”。在近代史上,这里诞生了一大批影响了中国文明进程的人士:林则徐、严复、冰心、林纾等。该剧选择了曾在近代生活在三坊七巷的八位志士,以正面的情感及价值取向,讴歌了他们为中国社会做出的历史贡献。
按说,这样的叙述方式,在中国以往的舞剧中是不曾见到的,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把他们浓缩至一部作品中,这毫无疑问对编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然而,观毕全剧,却让人欣喜地看到,万素完成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该剧的基础是成立的。
八个人物被创作者按八个段落结构结构起来,一个“诗序”(序幕),一个“诗界”(尾声),三个诗篇(各两个人物),两个“诗间”,就这样,创作者用独特的心智把八个各自独立的人物给成功地结构在一起,从而使彼此并不关联的内容具有了整一的性质。这样的结构方式在中国舞剧作品中,不啻是一个创举。
八个人物八段故事,如何整合他们的特点并向观众鲜明地勾勒出他们的主要实绩,就是在结构之后要做的功课。我们看到,编导为每个人物都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解说途径,匠心独到且游刃有余地为每个人物的叙述和交待都做了十分贴切的安排,因而让观者既可以非常清晰地掌握这个人物最为突出的事迹,同时又获得了艺术上的感悟。因此,该剧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结合得非常好的。
由于是出现福州的人和事,编导为此特别加强了地方特色,这让该剧生色不少。该剧无论从舞段的安排、场景、服装、音乐的设计,均努力突出了闵文化的特有风格,穿插了不少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歌舞,特别是两个“诗间”的安排,把大量富有当地人文的意境表现出来,从而强化了该剧的本土风格。
从舞段的安排上可以感受到编导的编舞才气,无论是揭示人物情感的双人舞或是烘托气氛、展示情境的群舞场面,都举重若情、繁简适中,这让彼此独立的人物和故事在一个整体的气氛中,获得了统一的情貌。而能达到如此完整的艺术高度,非高手难以如是表达。
该剧的信息量很大,既有人文的又有艺术的,因为这就难以避免该剧的一个缺憾:信息太满。由于在这么短的时间段内要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且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饱满的人生,因此,该剧在短短九十分钟的表现中始终处于高潮,这就难免会让人产生“累”的观赏疲劳。因此,把握好平衡点是该剧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福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和智慧的地方,《坊巷春秋》告诉了我们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