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中国舞剧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4:32:00 点击:
作为近代剧场艺术之一的舞剧在中国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开辟了中国舞剧的现代化路径。1950年,欧阳予倩、戴爱莲等运用芭蕾形式和技法创作的《和平鸽》,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舞剧作品的问世。舞剧发轫期的探索,形成了一手伸向民族与传统、一手借鉴西方的舞蹈观念和方法结构自身的创作思路。北京舞蹈学校等机构的建立,为舞剧创作准备了队伍。

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以舞剧《宝莲灯》为起点,中国舞剧创作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期。《宝莲灯》的舞蹈语汇熔中国民间舞、戏曲舞蹈于一炉,借鉴西方、尤其是前苏联的舞剧创作观念,整合成一种表达方式,由此“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比较完整的样式”。赵青在《宝莲灯》中出色的艺术创造,奠定了她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宝莲灯》开启的“古典舞剧”创作道路,引发了一系列追随者和同类风格的舞剧作品,如《牛郎织女》、《刘海砍樵》、《后羿与嫦娥》、《小刀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小刀会》运用戏曲舞蹈、武术、江南民间舞蹈、西方华尔兹等多种个性化的舞蹈语言,打破了以往舞剧流于神话题材的窠臼。它的“章回体”结构方式、“二分法”的创作模式,成为后来中国舞剧创作的“蓝本”。与《小刀会》同年问世的三幕神话舞剧《鱼美人》,代表了中国舞剧“多舞种合一”的创作风格。由前苏联芭蕾大师彼·安·古雪夫总编导的这部作品,是借鉴芭蕾舞剧编创经验,将芭蕾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探索“芭蕾民族化”道路的实验性作品。李承祥、王世琦、陈爱莲等一批艺术家因此剧而大放异彩。

60年代中叶,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相继问世表明中国芭蕾舞已度过“从无到有”的萌芽状态,进入自主创作和芭蕾“民族化”时期,并通过这两部作品,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芭蕾的实力和价值,也成为了中国芭蕾的保留剧目。它们的实践,开拓了芭蕾艺术表现现实题材的可能性,更拓展了舞剧的表现功能,为中国舞剧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中国舞剧前30年的发展,大体呈现这样的风格类型:以戏曲舞蹈及其他传统形式为主的“古典舞剧”,造就了两部经典《宝莲灯》(1957年)和《小刀会》(1959年);以民族民间歌舞为主的“民族舞剧”,如《五朵红云》(1959年);将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民间舞交织而成的中国舞剧,如《鱼美人》(1959年)。当然,还有风头强劲的“芭蕾舞剧”。

“文革”期间,芭蕾艺术奇迹般地变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适时而又无奈地被提升为“样板戏”,造成了一个时代的“非理性舞蹈狂热现象”,中国舞剧艺术在本质上滑落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舞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文学名著纷纷出现在舞蹈舞台上,如《红楼梦》、《祝福》、《繁漪》、《鸣凤之死》等,同时涌现了《奔月》、《人参女》、《咪依鲁》(彝族)等民族舞剧。而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先声夺人地吹响了古代乐舞文化复兴的号角。这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大型舞剧美轮美奂。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舞剧事业的复苏和民族舞剧新时代的开始。该舞剧舞蹈语汇的发现和对“S”形动作体态的发掘,为“敦煌舞”的体系和中国舞蹈的创作观念增添了新的含义,为古舞的当代诠释找到了一条贴切的道路。之后便出现了《文成公主》、《铜雀伎》等具有标志意义的舞剧作品。

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舞剧创作,开始变革以往的观念、审美与动作语言走向,破除单纯、现象性的描摹,视点转向对人的内心矛盾、生命本质意义的探究,语言功能的严肃性、深刻性提上了日程。芭蕾舞剧《祝福》(编导:蒋祖慧)凸现祥林嫂的精神状态,达到了抒情悲剧的艺术效果。由胡霞飞、华超等编导的舞剧《繁漪》的心理结构方式,为中国当代的舞剧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与此手法相近的,还有舞剧《鸣凤之死》。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一时期芭蕾民族化道路上绽放的又一朵奇葩。

当然,在中国现代舞剧的创作史上,切不可忘记舒巧这个名字,80年代中期以后,她创作的《黄土地》、《玉卿嫂》等10余部舞剧作品,带给中国舞坛的震慑是前所未有的。她在舞剧语言和结构方面的艺术探索与超越,使她成为中国舞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90年代后,中国舞剧的原创精神得到了伸张,探索领域与品种、风格也出现宽广和多样化的趋势。相比之下,古典舞剧、民族舞剧的步伐迈得比芭蕾舞剧大些,作品的数量更大、质量更好。全国性的舞剧调演与比赛机制的形成,也使得优秀舞剧作品层出不穷,《胭脂扣》、《阿诗玛》、《边城》、《虎门魂》、《阿姐鼓》、《阿炳》、《闪闪的红星》、《妈勒访天边》、《大梦敦煌》、《野斑马》、《风雨红棉》等名篇佳作的出现,预示着中国舞剧发展新高潮的出现。

中国舞剧70年间的作品数量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世界奇景。但即便有上百篇文字、三部专著,依然无法根本改变理论的滞后与“偏锋”或“失语”、思辨力度的不足,中国舞剧实践与理论的天平出现了明显的倾斜。

至于中国舞剧近30年的精神状况,我这样认为:

当艺术、舞蹈,特别是舞剧,走进21世纪头10年时,回头一看,我们还真拥有了不少激动:语言裹挟着头脑一路游弋而来,不仅生发了创作上前无古人(如《丝路花雨》、《铜雀伎》)的局面,而且成就了日后风头强劲的“舞种升华”现象;结构的“破”与“立”,让四平八稳的古典思维落了个“家道中落”的下场,但风起云涌的叙事的个性、构成方式的模糊度与新解……这些在“开步前进”方面,很见功效。当然,也有“向后转走”或背反于前的现象或过程,如形象或人物的“淡化—浓重”、结构的“消解—重建”,即改革开放的前10至20年,舞剧追求形式、本体的硬性表述,一味地寻求“表现自我”,而选择的突破口恰是“皮毛”等类;随着时间推移,他自觉地悟到无耐与寡趣,加之身心疲惫,才又开始安慰自己,采取了相对沉稳的态度面对现实,以掩饰曾经亢奋留下的“营养不良”。但偏食毕竟不是好事,因为躁动而被蔑视的改革开放的前10年成果,在随后的迷狂中再次被扭曲,造成了众人的“心律不齐”。

当世界舞蹈艺术思维愈发肢体化、形式化时,当“舞剧”与舞蹈的概念日益模糊到难分伯仲时,中国舞剧愈发鲜明地呈现出两个路径:一、戏剧性结构和叙事性构成,延续着《九歌》传统;二、“舞蹈诗”间离了“剧”,没有贯穿人物、情节,自由度大,有如《大武》精髓。如是观之,前者才像“舞剧”的发展路径,后者似是而非。当理论不足以“盖棺定论”时,还是让各自走自己的路。“旁逸斜出”也好,“剑走偏锋”也罢,或瓶颈,或突围……总之,不必在逻辑判断和审美观照的“十字路口”上辩驳、抉择,照直走下去,都会有结果。


0% (0)
0% (10)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