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时间的门
——有感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那一年,这一天》
时间带给记忆什么?是想留但留不住的遗憾……还是想忘却忘不掉的无奈……
这是看了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作品《那一年,这一天》后留给自己的思考。人对于记忆的感受和记忆本身似乎是难以言说的,但《那一年,这一天》的编导桑吉加用舞蹈来进行了一番描述,留给我的并不是对于优美舞蹈动作和强烈情感表达的审美体验,也许和许多人一样,多多少少还是流连于属于自己的记忆当中去了。
对于《那一年,这一天》,无论编导是在讲着自己曾经的故事,还是在讲着别人曾经的故事,都是对记忆和人面对记忆的感受进行了一种诠释!表演并没有炫目华丽的舞美效果,舞台上只是简单的白色调,三面白色的墙壁,还有舞台上不断流动着的一扇门和一扇窗贯穿于作品始终。白色使整个舞台像是在一个房间中,在这个房间里,舞者用肢体的运动去寻觅和体现着曾经的故事和记忆,特别是不断流动着的门和窗,也许编导正是用这两样道具在向我们说明着时间和记忆的关系,我认为那是作为“时间”的门和作为“记忆”的窗。我们的生命长度由时间组成,当时间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流过时,生活的经历就像在时间的门中进进出出,我们真切并真实地体验着生活带来的种种感受,而当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时候,我们只能透过记忆的窗户去寻找曾经的记忆,靠着模糊的轮廓回味生活,因为当初的感受已经不再真切并真实,在我们还在努力去寻找和恢复那些记忆的时候,时间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继续,如同《那一年,这一天》要说的,或曾经或继续。
如果说“门”和“窗”让我们在时间中认识了记忆,那么曾经的故事和现在的感受,则让舞者用肢体的碰撞与磨合将其中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情感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独舞的牵绊,到双人舞的纠缠,再到三人舞的辗转和群舞的召唤,让人的情感也在其中起伏不定,纠结不止。同时,编导在作品中以一种“观望”的方式将时空的对比变化处理得很巧妙!门顶的观望,角落的观望,窗后的观望,让观众的思绪在曾经、现在和将来的时空变化中交织转换,感受着不同时空中不同的审美体验。我以为,《那一年,这一天》应该是有两层含义的,也许是过去那年里的这一天的故事,也许是那一年的故事,今天的回味,于是让我们在不同含义的理解中,站在自己规定的位置感受着曾经和继续的内涵。
此外,我认为《那一年,这一天》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音乐。作品始终出现的是嘈杂的类似于收音机电波式的音乐,像是不停在搜寻着一些记忆,其中还时而穿插一些悠长动听的钢琴音,使人在充满朦胧的寻觅感中体验着一丝丝惬意,如同我们在记忆中驰骋寻觅,寻到曾经遗失的美好一般。同时,在充满寻找意味的音乐中,面对一个质问的声音,有一个充满无奈的回答:“我不记得了!我真的不记得了!”这又带给我们一种面对记忆的无奈!也许,那是时间在质问,无奈回答的则是我们内心的声音!的确,我们面对记忆,又能透过多少扇窗去看清那一年的故事呢?记忆面对时间的无奈难以名状,也只能在作品中去寻求情感共鸣了。
另一个是多媒体影像手段的运用。舞台色调的白色给了影像幻灯技术发挥的空间,无论是出现的两扇窗户,还是俯瞰舞台的效果,还有最后浮动变幻大背景,都将时间带给记忆的浮现感和虚幻感以特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算得上作品中的闪光点。但据编导桑吉加说,因为现场技术问题,当晚演出的影像运用并未全部动用,这反而让我产生一种忧虑,虽然舞蹈作品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运用能够起到一定“画龙点睛”的作用,会给作品添色不少,但如果舞蹈作品被太多的影像技术充斥,那舞蹈本身的艺术作用还剩下多少呢?
总体说来,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作品《那一年,这一天》,也许会给人一种纠结和费解,也许会给人一种迷茫和失措,但这正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品的确是挖掘出了一些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如果非要说一些建议的话,那就是在舞蹈作品中,虽然现代化技术润色不少,但如果能使舞蹈表情达意的艺术性功能更强一些的话,也许舞蹈的可看性也会更强一些。从桑吉加谈到他自己的创作理念来看,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我们继续看,就会看到。
因为,穿过时间的门,透过记忆的窗,我们看到时间将现在变成曾经,但还总是让我们继续……那一年,这一天,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