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当今中国舞剧创作令人担忧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4:38:00 点击:
2009年12月9日至16日,“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在上海举行,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的《牡丹亭》获得舞剧组金奖,《天蝉地傩》、《草原记忆》获得银奖,《花样年华》、《月上贺兰》、《梦红楼》获得铜奖;上海歌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前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天边的红云》获得舞蹈诗组金奖,《我们的天空》、《震撼》获得银奖,《傈僳人》、《鹤鸣湖》、《重彩·瓦山》获得铜奖。

    本次在上海进行决赛的六部作品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出的,应该能够代表当今中国舞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但如果这些作品确实能够代表我国舞剧发展的水平的话,那么,我们不禁为之深深担忧。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作品大多还停留在“小学生”作文的水平,有的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更毋庸言表现人与人性、表现人的心理情感与深层精神了,有的连最简单的故事都讲不清楚。中国舞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冯双百说的“视觉盛宴难掩盖艺术苍白”,的确如此,很多舞剧往往喜欢“做表面功夫”:豪华的布景、振聋发聩的音响、编舞表演的炫技……很少把心思用在作品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上,也很少潜心以贴近人物、贴近生活的态度去创作,内容的苍白、情感的枯竭,只能靠形式的包装和夸张的表演去掩盖。或许,我国的舞剧市场还需要培育,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些“杂耍”一样的小花招或许能“骗”得观众一时的好感,但以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离精品、经典的要求都差得很远。我认为,中国舞剧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很严重,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1、  中国青年编导在哪里?

    仔细查阅六部决赛作品的总编导简历发现,6位编导的年龄在55至60岁之间,俗话说“姜是老的辣”,有一定道理,但“一代新人换旧人”更是必然的规律,在舞蹈创作的舞台上不能总是“老资格”“大名气”占着,“名气”“资格”只能代表一时一事,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况且对于艺术创作这样极具个性、多元思维又极具创新性的行业,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标准与创作模式,新的理念、新的审美品味、新的创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编导探索、创造和引领,在这方面,年轻编导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此外,有些舞剧是聘请外国编导创作的,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恐怕没有资格参加国内的比赛,相比较而言,我不反对国内各省市之间借编导创排舞剧,毕竟“荷花奖”是国家级的赛事,代表中国舞蹈发展的最高水平,无论编导来自哪个省市和地区,他的作品都能够代表中国这个国家的概念,而借用的外国编导代表谁呢?代表中国舞蹈发展的水平吗?如果要把外国人创作的作品和中国人创作的作品放在一起评比,那就另外设一个“国际舞剧舞蹈诗比赛”,说明这个比赛是国际性的也说的过去。

    2、  理念陈旧,思路单一。

    就本次决赛的6部舞剧来看,包括艺术理念、艺术手法、舞剧结构在内的创作理念,与目前国内文艺发展现状以及国际舞蹈发展趋势比较,整体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中国的舞剧创作经历了自50年代搬用前苏联模式到80年代对《奥涅金》(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的模仿这段时期的 “花苞初放”,90年代以来,在市场主导、娱乐至上的大趋势下,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创作思维的冲击麻木不仁,满足于自我欣赏、自我复制式的“固步自封”,内在理性精神逐渐枯萎,绝大多数创作囿于“讲故事”的套路。是的,舞剧一般要有故事情节为依托,但如何讲出精彩、讲出深度是需要思考的。音乐剧《功夫传奇》的导演雷·罗德里克说:音乐剧的核心是怎么来讲述故事,即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故事最有效才是最核心的。舞剧创作亦如此,这就需要编导在整体创作思路及具体艺术手法上或吸收借鉴、或推陈出新,而不是满足于既缺乏个性的舞蹈语言,又缺乏独特的叙述视角,只是用舞蹈的方式将故事平铺直叙,这样的创作模式只是舞剧创作的初级阶段,所以,以“小学生作文”的水平来比喻并不过分。

    3、  内涵苍白,情感做作。

    上文已提及,现在的舞剧创作喜欢“做表面功夫”,内容的苍白、情感的枯竭,只能靠形式的包装和夸张的表演去掩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舞”与“剧”的两层皮之间缺少一个“有机融合剂”——思想感情。这个思想感情不只是人物的,更是编导的。我们看剧,实际是体验创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看法,以此获得共鸣或启迪。剧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最能体现创作者的立场观念,而故事则是为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背景。当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空洞庸俗,无法给出“我”的观点和判断时,只好本末倒置地将事件放在首要位置大书特写,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编导常常不是将注意力放在编舞蹈上,就是将注意力放在讲故事上,实际上都体现了“我”的缺位。

    4、  根源:缺少基本的对舞剧的认识和基本的人文素养。

    舞剧编导不同于一般的编舞,编导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舞剧?舞剧不是舞加剧,舞剧与戏剧、文学一样,最后的落脚点是“人”,是在塑造人物的过程时,体现编导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编导跳出“舞”和“剧”的束缚,站在“人”的角度通盘调度时,作品才能获得更高更深发展的可能。而这样的发展又更多依赖于编导自身人文素养、自身精神的丰富性,如何获得这样的涵养就需要编导自己用心、用时间,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在书籍中吸收借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反观探寻。

 



0% (0)
0% (10)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