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编者按:田润民是我国著名的芭蕾评论家。由于长期耕耘在我国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且又精通外语和舞蹈,因此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接触和接待过许多来华访问演出的国际著名舞蹈团体和舞蹈大师,比如,驰名世界舞坛的芭蕾大师巴茹什尼可夫,他曾任美国芭蕾剧院首席明星及艺术指导;巴茹什尼可夫于1979年曾与我国中央芭蕾舞团著名舞蹈家钟润良合作排演过芭蕾舞剧《吉赛尔》中的“双人舞”,田润民当时担任陪同翻译。同时,他对另一位芭蕾大师纽茹耶夫也有研究,纽茹耶夫在90年代为中央芭蕾舞团排演过著名芭蕾舞剧《堂。吉可德》。又如80年代中期来华访问的驰名世界的美国阿尔文。艾利黑人舞蹈团,当时更是在中国掀起过一股现代舞热潮,阿尔文。艾利的名字和他那极富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黑人现代舞,从此深深镌刻在了中国广大舞蹈观众的心中。可你知道吗?在这些驰名世界的舞蹈团体和舞蹈大师里,就有许多人是同性恋者。今天,田润民老师专门为我们写下了“我所知道和接触过的同性恋舞蹈大师”一文,以特别记述几十年来他所知道和接触过的同性恋舞蹈大师。应该说,在这平实委婉的字里行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同性恋舞蹈大师们的音容笑貌。还让我们体味出了他们的细腻情感和执著情操。
英国著名哲学家蔼里斯哲学家曾经说过:“舞蹈艺术是我们对肉体生命的最高理解和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舞蹈把人的身体最大限度地美化了,它用独特的语言和手法使得四肢更加优美,躯干更加挺拔和修长,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表现的更加灵活、敏捷,一句话,它通过艺术手段使人的身体更加好看,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可能正因为如此,当舞蹈和芭蕾在舞台上为我们展现一幕幕感人的戏剧故事和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在幕后演绎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同性恋的故事。
(一)在没有“王子”的芭蕾舞台上
早期的芭蕾即浪漫芭蕾和古典芭蕾时期,女芭蕾演员统治着舞台的中心,舞剧的创作者和编导大多围绕着女演员编故事、设计舞蹈动作,女演员单足立地旋转曾经风靡一时,直到现在仍然是考验一个女芭蕾演员技巧的经典动作。「仙女」、「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这些芭蕾的经典作品无一不是以女芭蕾演员为主,男演员在剧中大多以“扶、托、举”动作为主,被人戏称为是舞台上的“搬运工”。那个年代,芭蕾舞台上身着薄纱裙女演员那轻盈的舞姿、亭亭玉立的身影不知迷倒了多少芭蕾圈外的男士,一位法国诗人戈蒂埃就是其中的
一位。他迷恋上了当时初出茅庐的意大利女芭蕾演员卡略塔?格雷丝,戈蒂埃以他诗人的灵感和激情为她写出了浪漫芭蕾史上一部经典作品「吉赛尔」。于是,芭蕾史学家们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风流才子戈蒂埃对卡略塔。格雷丝的迷恋和追求,恐怕就没有「吉赛尔」的诞生。”
芭蕾史上另一位迷恋女性美的人物当数巴兰钦,他是著名的芭蕾编导,是新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巴兰钦一生正式结过四次婚,还有三个情人,不管是明媒正娶的妻子还是婚外情人都毫无例外的是芭蕾舞演员,而且个个都是美女加芭蕾明星。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是献给女芭蕾演员的,其中的代表作「月下情歌」全部由女芭蕾演员表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巴兰钦对女性美狂热的眷恋和追求,恐怕不会有新古典主义流派的诞生。
(二)驰名世界的“芭蕾王子”终身未婚
上个世纪初,佳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欧洲掀起一股革新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男演员,其中一位名叫尼金斯基,他因表演「牧神午后」引起争议,该剧当时被认为有色情之嫌,首演时台下有人抗议并引起一阵骚动。后来又因表演「彼得鲁什卡」引起轰动,「彼得鲁什卡」实际上是他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个木偶,其一举一动都受一个魔术师的控制,而现实生活中尼金斯基则受佳吉列夫的控制。尼金斯基由于在剧中注入了太多的个人感受甚至个人特有的动作如抽搐、痉挛,把一个无生命的木偶演得活灵活现,该剧不仅通过木偶把一个现实生活中受控制的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阐发了这样一个哲理: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被控制者活得很不自由,而一旦离开控制者,被控制者则无法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尼金斯基就是如此,他的生命似乎只有在舞台上才光芒四射,引人瞩目和赞赏,无论是技和艺达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高峰。可是,台下的尼金斯基充满着诸多矛盾和痛苦,他是一个同性恋;同性恋在那个时代不被人理解,几乎等同于精神病。
20世纪60年代初,原苏联著名芭蕾演员纽茹耶夫叛逃到西方,轰动了当时的芭蕾界。纽茹耶夫几乎表演过所有古典芭蕾中男性角色,他以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表演把剧中的男主人公演绎得令人刮目相看,使人们再不把男芭蕾演员当作芭蕾舞台上的“搬运工”。纽茹耶夫那张棱角分明的脸,那高大的身材,尤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阳刚之气,几乎往台上一站就足以迷倒那些女性芭蕾迷们。但让她们失望的是,纽茹耶夫也是一个同性恋者。90年代,这位在芭蕾史上写下重重一笔的芭蕾明星由于身患爱滋病而逝世,他终身未婚,一生都执著于自己的性取向。
(三)让世人震撼的美国现代舞王也是“同志”
1985年10月,我参加接待了驰名世界的美国阿尔文。艾利黑人舞蹈团。阿尔文。艾利是这个团的创始人和团长,这个团是著名的现代舞蹈团,尤以表演爵士舞蹈和黑人舞蹈见长。阿尔文。艾利多才多艺,写过诗,唱过音乐剧,最后以舞蹈为终生职业,能跳能编,他所创作的「启示录」风靡世界舞坛,不管什么种族、什么信仰、甚至无论生活在什么社会制度下的人都能被「启示录」所震撼、所感动。这部集芭蕾、爵士、土风舞于一体的作品把人的感情和对信仰的虔诚用舞蹈语言表现到了极致,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为之感动而欢呼。把舞蹈做到这样的程度,让人不得不为阿尔文。艾利的艺术才华所折服。在接待期间,除演出外,我还陪同他参观游览以及和中国舞蹈界同行交流,因此接触的机会较多。由于我经常写些关于舞蹈的文章,所以经常向他提一些诸如芭蕾和现代舞关系之类的专业问题,这就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视我为知音,我尊他为大师,逐渐成了好朋友。一天,他突然向我提出一个舞蹈之外的问题:“田先生,我得了一种怪病,有时候特别消瘦,有时候突然之间胖了起来,得病的时候,浑身无力,在美国看过医生,他们都检查不出来是什么病。你能不能找个中国医生帮我检查一下,看是什么病,能不能治好?”我遂请中央芭蕾舞团的王启先大夫给他号脉、诊断,王大夫说,他的身体非常不好,主要是肾虚,心脏也不好,这个病西医没有办法诊治,你让他到中国来,我给他好好看一看,用中医中药来调理。阿尔文。艾利非常感谢王大夫的诊断,并表示将一定抽时间来中国看病。想不到是,4年以后,他竟溘然长逝了,享年才58岁。他逝世的前一年,曾荣获“肯尼迪艺术中心终身成就奖”,这是美国政府所颁发的表演艺术领域最高奖项。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舞蹈家也是一名同性恋者。在我的记忆中,这位同性恋艺术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待人非常热情,没有丝毫明星“大腕”的架子,对艺术异常执着,每场演出之前都要排练,每场排练他都亲自到场,端一把椅子坐在那里亲自指导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虽然我当时不知道他本人是同性恋,但这个团里有两位黑人男演员的举止表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在舞台上是一对搭档,在生活中也是形影不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照相,他们俩摆出了一副超出同事的亲昵姿态。还是舞蹈界人士的目光敏锐,很快就断定他们是一对同性恋,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一对同性恋是当时阿尔文。艾利舞蹈团的台柱子,长相和身材都非常漂亮,技巧也很棒,在整台晚会中担任主角。在与中央芭蕾舞团的交流活动中,阿尔文。艾利曾专门安排了一个即兴交流演出,其中他俩合作表演了一个街头小品,表现的是纽约街头的隐君子,演得惟妙惟肖,激起了一片掌声。
1986年,我接待过欧洲某国的一个芭蕾舞团,该团艺术指导才华横溢,曾经创编过60多部芭蕾作品,在欧洲很有名气。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他也是一位同性恋者。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还参加接待了一个来自美国的芭蕾舞团,其艺术指导在芭蕾界也很有名,这家本来默默无闻的州级芭蕾舞团在他的领导之下很快步入美国大团行列。可他也是一名同性恋者。
(四)舞蹈和芭蕾圈子里为何多有同性恋
时间长了,我越来越多地知道了舞蹈和芭蕾圈子里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涉及到一些著名演员和著名的编导。为什么这个圈子里的同性恋多呢?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也没有和同性恋者本人探讨过这个话题,但根据我的观察和理解,首先肯定的是和这个职业有关系。正如本文开始所引用的那位哲学家的话“舞蹈艺术是我们对肉体生命的最高理解和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工具来表达人的感情和生活,因此舞蹈艺术家们千方百计挖掘身体的潜力,把肉体生命的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赋予它某种精神。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人体的魅力自然影响到他们的感情和情绪,越是悟性高的艺术家,受到的影响甚至撞击就越大。因此,在美的巨大诱惑下,性别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或者说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对同性的欣赏乃至爱慕在他们那里就变得很自然了。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和男女演员在舞蹈史上地位的变化有关,随着男性舞蹈演员在舞蹈和芭蕾中地位的提高,仰慕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内因和外因的结合,促使一部分男性舞蹈演员在个人性格、爱好乃至于性取向上发生改变。其实,同性恋很早就有,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不被社会所容纳,长期处在隐蔽状态,同性恋者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人们不知道而已。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上的改变,同性恋逐渐为人们所理解,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从地下走了出来,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同性恋者不仅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俱乐部,而且有的国家还允许同性恋者登记结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舞蹈界和芭蕾界的同性恋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人们认为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既不影响他们艺术才能的发挥,又不损害他们在艺术领域内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后记:与以往一样,在和田润民老师联系采访时,我们也草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可没有想到的是,此后田老师只是以此提纲为参考,最终给我们写来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由此让我们感到了田老师的认真与严谨。
个人简历
田润民,男,著名芭蕾评论家、著名编剧和演出策划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1945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改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79年至1985年,在文化部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参与外国艺术团来华演出的接待工作以及中国艺术团出国演出的派出工作,参与了一些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具体操作。曾接待过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如歌唱家多明戈,芭蕾明星巴茹什尼可夫,舞蹈家阿尔文。艾利,芭蕾编导海因茨。斯波里等等。曾参与派出20多个艺术团、组、个人赴国外演出,同时,先后访问过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
1993年,被文化部评为英语副译审。
1991年,与北京杂技团合作,撰写《中国神话杂技》剧本。该剧上演后获得很大反响,于1994年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作品创新奖。
2000年,与吉林省歌舞剧院合作,策划创作综合艺术晚会“龙拳”,该剧参加当年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获得好评,并于2001年10月赴英国进行为期50天商业性演出。
2003年,撰写杂技剧剧本《花木兰》,由长春市评剧院和长春市杂技团联合演出,受到吉林省和长春市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该剧2004年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
2005年,与英国甘迪先生合作,策划并演出“中国国家马戏团—少林武术”,该晚会在英国连续演出三年、1500场,总收入900万元人民币,并被英国《泰晤士报》和《独立报》先后授予四个星号和五个星号最高评价。
2008年,与英国甘迪先生再次合作,策划并演出“中国国家马戏团—奥林匹克”晚会,第一次将体育和杂技结合,有力地配合了北京奥运会,同时以艺术上的创新赢得了英国观众的欢迎。
曾先后出版了《漫话芭蕾》、《聚焦芭蕾》、《马戏 杂技 市场》、《我与艺术》等著作,其名字被收入《中国舞蹈家大辞典》中。